感應潔具行業高速發展暗藏危機
感應潔具企業產品問題事件頻出,說明某些企業在發展時,只顧向錢看,急躁冒進,甚至疏忽或忘記了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這一事實。不知道這些企業想過沒,沒有質量何來發展?沒有發展談何生存?沒有生存空間哪來的企業生命?任何市場營銷的環節都是圍繞著擁有優質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沒有優質的產品質量作為強力的市場后盾,任何營銷都是枉然。
產品質量也影響著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效果,只有產品質量得到保證,才能以質量做為基礎進行品牌的長遠推廣,才能加快、增強口碑宣傳力度,達到期望的品牌效果。“毒鍋門”、“召回門”、“紙茶幾”、“達芬奇”、“蘇泊爾下架”、“安信地板涉毒”……種種因質量問題而引發的社會輿論風波層出不窮,作為消費者我們在一邊心有余悸旁觀這些事件的同時,也在無可奈何的反思:這一切,真的是“中國速度”太快了嗎?
一個品牌的的創建需要幾年,幾十年,要付出的很多,而一個品牌的倒下卻是非常的容易的,甚至就一瞬間。家居,衛浴,感應潔具行業很多的例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如果一個品牌,品質過硬,倒下的擔心都是多余的。意識到了這點,沒有做,或者意識到了不想做,都會給企業帶來莫大的損失。品質是根,品牌是葉,根深才能葉茂,不能只求枝葉的茂盛,拒根本于千里之外。
企業一味尋求市場占有率,為獲取高額的利潤,而忘記了企業在市場上生存的根本--誠信,這是企業最不愿意,也是最容易犯的錯。
任何一個衛浴企業想在市場上長期注腳,若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社會的認可、行業的認可,試問其如何長久生存。古語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若與其背離,即使輝煌一時,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近年來,感應潔具市場競爭激烈,為了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不斷擴大其市場份額,諸多國內一線品牌不斷擴建生產規模,想通過其產品在市場上的覆蓋率,來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
“欲速則不達”眾多感應潔具企業在片面的追求規模大、覆蓋率廣的同時,必將以犧牲部分產品的質量、服務為代價,從而導致諸多產品問題品牌曝光。目前部分感應潔具企業在經營中缺乏行業自律意識,較為急躁,一方面過于片面的追求高速發展,導致產能嚴重過剩與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不計后果,大規模噓頭促銷,使得感應潔具行業陷入惡性循環的營銷模式。
有時候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想方設發鉆法律的空子,這是很負責的,首先是對自己不負責,一個好的品牌,不會親手將自己建立的形象毀于一旦,因為鉆空子或者利用法律暫時的疏漏,這本身就是一種未知的賭博,贏了可能腦滿腸肥,而一旦出了紕漏,就只能傾家蕩產,連累無辜。
如果要要確定一個真正的企業價值觀,那么資本家追逐金錢與利潤的本性得收斂收斂了,至少要想到追逐利潤與金錢的同時要做到等價交換,當然能真正做到顧客至上,消費者第一,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就善莫大焉了。
一個行業需要穩健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監管力量的監督與引導。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應該站在感應潔具行業長久發展的角度,積極倡導行業中出現的良好現象,比如近期由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商會主辦的“2011年中國衛浴行業生存與發展高峰論壇”,衛浴行業的大佬們能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行業中出現的問題與研究解決對策。雖然為其行業協會所組織,其影響力可能不如國家頒布的一個法令來的有效。但起碼這些組織者有意識去改善目前行業中的種種問題。這一行為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對行業中“問題企業”、“問題產品”采取嚴肅處理的方式。要從公眾的角度,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公正的解決問題。
因為,媒體的曝光,罰些小額的款,就一概而過。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只能讓一些企業變本加厲,因為他們會覺得犯錯誤,不許花太多的代價就可以補救了。不僅如此,反而造成媒體語言泛濫,媒體監督的智能與正義感正在淪喪。
其一,衛浴廠商對消費者的誠信,特別體現在產品質量上的誠信、產品生產地的誠信與價格上的誠信。另外還有許多知名企業出現貼牌的現象。而且國際品牌原裝進口產品的價格要比國內產品的價格要高出三分之一,但就算是國內代工生產貼上國際品牌,其價格竟要比國產品牌的產品高出一倍。如此“坑爹”價格,讓不少消費者對一些高端產品喪失了熱衷度。
其二,廠商對經銷商的誠信,經銷商對廠商的誠信。目前鬧得轟轟烈烈的帝王馬桶事件,其總經理吳志雄對媒體稱帝王馬桶事件其實是經銷商與廠商的引發的,事件已經交與相關法律部門處理,不久其真相就會大白。筆者認為,不管其真相如何,但確確實實反映了一個問題,衛浴廠商與經銷商在合作時在誠信上出現了問題。其實,若衛浴企業與品牌需長遠發展,衛浴廠商與經銷商的合作必須以誠信為前提。
其三,就是經銷商對消費者的誠信。經銷商是衛浴產業鏈中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重要角色,廠商生產出的產品能否實現其商業價值,就重要看經銷商最終銷售情況如何。但如此重要的一個角色,面對利益的優惠,不少經銷商卻放棄了原則,出現欺蒙消費者的行為。比如前些日子某報社還曝光一家經銷商擅自篡改商標。馬桶上的商標遇水即掉,讓消費者“哭笑不得”。